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万山:推进易地搬迁群众就业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字号:

当晨光照进窗户,安丽红吃完早餐后,将孩子送到了附近的幼儿园,步行五分钟,便来到福珠朱砂加工厂上班。“家门口上班,老人小孩都能照顾,这样的日子我很满足。”安丽红说,自从2019年从思南县青杠坡镇搬到万山区龙生社区,她就当上了上班族,每月工资4000多元。

作为铜仁市主城区之一,万山区大力推进易地搬迁工作,承接并完成5万余人搬迁任务,让众多山区群众走出大山,融入城市。近年来,万山区聚焦高质量推进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大力开展就业“微工厂”建设,成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支撑,托起了他们稳稳的幸福。

工厂就业有奔头

走进万山区旺家社区点,一座充满活力的就业微工厂产业园便映入眼帘。产业园内,制衣厂、朱砂厂、信息技术公司等各类企业蓬勃发展,人们忙碌而充实,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以前在老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也就勉强够糊口。”搬迁群众舒爱平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现在生活好了,在工厂里上班,不用日晒雨淋,收入还稳定。”

为让搬迁群众能够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万山区积极探索就业帮扶模式,大力引进和培育就业微工厂。这些微工厂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适合搬迁群众就业。同时,还引进几家信息科技公司,让园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立体,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政府通过提供场地租赁补贴、设备购置补贴、培训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入驻安置点,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小生活在大山里的“90后”大学生匡天秀,对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直观的感受。“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匡天秀说,得益于政府的搬迁政策,大学毕业后举家搬来这里,成为铜仁旺家社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员工。

“现在日子好多了,工作就在家门口,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这都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就业机会。”匡天秀的话语中充满感恩之情。

从乡村到城市,从田间到车间,万山区正通过就业微工厂的建设,为搬迁群众编织出一张充满希望的新生活蓝图,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一技傍身天地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钱送物不如送技术。

在保障群众就业的同时,万山区坚持“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原则,在搬迁社区成立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以“集中式+订单式”培训相结合方式,定期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内容涵盖了缝纫技术、电工电焊、家政服务等多个领域,千方百计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培训让我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现在我不仅收入提高了,而且在工厂里也更有自信了。”搬迁群众蔡进昆在社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登记求职意向后,不久就参加了电工培训,顺利进入一家加工厂维护电力设备。从最初的新手到现在的技术骨干,蔡进昆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

“全区各个搬迁安置点都设立了就业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求职登记和岗位推荐等服务。”万山区农业农村局移民办主任张旭东介绍道,通过整合信息,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开展招聘活动和劳务输出,全方位保障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全面服务有温度

3月8日中午,坐落于贵苑社区的箱包加工厂内一片欢声笑语,工人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围坐在食堂聊天打趣,其乐融融。

“今天厂里要给我们妇女过节,吃团圆饭。”杨萍笑着说,眼中是藏不住的开心,“自从搬来后,每年‘三八节’都给我们过节,真挺暖心!”

就业微工厂的存在,不仅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更成为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桥梁。

在业余时间,许多微工厂都组织了别出心裁的团建活动。福珠加工厂带着员工去烧烤,铜仁旺家社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节日为员工送去毛线花,箱包加工厂为员工准备团圆饭……一个个暖心的举措,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友谊,让大家对工厂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为了进一步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万山区还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图书馆、儿童游乐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广场舞比赛等活动,让搬迁群众在享受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精神文化的滋养。

“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充实,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晚上可以去文化广场跳舞。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68岁的陈国瑛笑着说。

如今,在万山区,全区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有14家就业微工厂,覆盖搬迁群众11250户。它们不仅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自信。

展望未来,万山区将继续加大对搬迁群众就业的帮扶力度,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同时,持续完善安置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治理,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