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思南:守护非遗瑰宝 传承乌江文脉
来源:微铜仁
字号:

千百年来,思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乌江儿女血脉的传承基因。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非遗,思南做了大量工作。

思南花灯始于唐宋,兴于明清,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思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活动引领、文艺调演、外宣策划等方式,不断丰富花灯内涵。

今年9月,以“传承非遗花灯·舞动和美乡村”为主题的思南县2024年花灯广场舞大赛在灯光球场举行,全县28个乡镇(街道)、县直部门组织42支花灯队参加比赛。

“这几年,思南的文化活动特别多,我特意放下手里的活来看花灯比赛,参赛的队员们都很有激情,比赛氛围、观看氛围都特别好,希望土家花灯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发展下去。”思南人邹美娟在观看比赛后有感而发。

第二套土家花灯健身操大赛、第三套思南花灯健身广场舞大赛、花灯广场舞大赛……让70万思南人民沉浸在非遗花灯的翩跹中,不少学校也将花灯艺术引入大课间活动,让学生传承花灯文化。

思南县许家坝小学将花灯文化融入校园,让全体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到快乐童年,感受非遗的魅力。学生杨礼臣说:“我上学期开始学习花灯,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里唱花灯,这个过程非常开心,也让我变得乐观、积极。”

思南花烛作为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历史悠久,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参与。

思南花烛具有新颖、奇特、艳丽、辉煌的特点,是思南人民节日喜庆、红白喜事的必备饰品和照明工具,其制作程序繁复,有几十道工序,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在思南,点亮花烛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仪式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浩然 摄

十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思南花烛体验课在安化古街非遗传承人刘仕贵的家中正式开课,参加青年夜校的青年学子们在认真观看非遗传承人耐心展示熔蜡、粘花等基本技法后跃跃欲试,手忙脚乱也阻挡不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思南花烛色彩鲜艳、技艺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艺品,并且还具有美好的寓意和祝福,我很喜欢。以后我也会努力宣传思南花烛,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青年学员袁宗凤不仅制作了花烛,还DIY了耳饰。随着思南县青年夜校陆续开班,非遗剪纸、花烛制作、花灯舞蹈、花甜粑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吸引了众多青年报名参加,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休憩充电的文化空间,更为拓展兴趣爱好、传承非遗提供了优质平台。

一张纸、一把刻刀、一双巧手、一份匠心,刻画出玲珑世界。授课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再臣耐心地讲解思南剪纸艺术文化的起源、发展及习俗,并向大家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

思南剪纸是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剪纸工艺基础上以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来的是记忆,是故事,更是文化的传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浩然 摄

“学习剪纸,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学习,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剪纸是一项需要精细操作的手工艺,每一个折痕、每一刀剪切都需要精准到位,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作品报废,这个过程培养了我的耐心和创造力,期待下一次夜校学习。”学员张莎莎表示。

除了青年夜校积极传承非遗剪纸艺术外,思南县民族中学还聘请民族民间艺人定期授课,讲解民族文化知识。每周三下午,该校的剪纸社团内别有一番景象,学生们专注于手中的每一刀每一剪。“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气节。在剪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语文的诗境之美,也可以领略数学的弧长之美,每次剪出完美的作品都特别有成就感。”学生邓华松说。

为了让“思南剪纸”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思南县还在盐市街成立了“思南剪纸”非遗馆,该馆将作为思南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外窗口,以“创新、研发、销售”为主题,以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为内涵,以技艺传承为核心,实现思南非遗的迭代升级,同时通过“非遗+文创”,开发非遗衍生产品,如瓷盘、喜伞、杯子、团扇,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近年来,思南县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全面启动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目前全县有非遗馆2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0余项,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百人。

据悉,思南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13个。思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在时光的洗礼下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正持续融汇于现代生活之中,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