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仁市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培育扶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保障等措施,有序推动家庭农场快速发展,让农业发展有奔头、农民增收有盼头,家庭农场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增长“新引擎”。
多措并举促发展
推动系列政策落实落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培育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铜仁市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实施方案》《铜仁市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政策保障。
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市、县(区)两级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乡镇(街道)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探索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2024年,全市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达108.88万亩。
推动家庭农场规范管理。严格按照《铜仁市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管理办法》,围绕坝地种植、山地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种养结合、农旅融合6种类型,根据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经营规模等内容,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经申请、初核、推荐等程序认定后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系统。
加强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安排农机作业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56个,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8%以上。2024年争取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3800万元,在碧江区、万山区、印江自治县、德江县、石阡县、玉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已完成社会化服务作业面积28.5万亩,在印江自治县推行社会化服务智慧监管,推广作业监测终端应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监测社会化服务面积。
加强家庭农场服务指导。充分发挥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动员广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深入生产一线,对家庭农场开展实地技术指导。全市从省市县科特派以及铜仁学院、铜仁职院等高等院校抽出200余名农业专家,组建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专家团分设19个专家工作组。县、乡采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家庭农场,实行“一对一”“面对面”指导服务。依托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现有农技人员2400余名、参与农技服务揭榜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2469个、“揭榜挂帅”榜单303个。
持续向好显成效
家庭农场实现稳步增长。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16085家(新增家庭农场5575家),同比增长53.04%,位居全省第1位。其中,畜牧养殖6910家、种植业5961家、林业999家、渔业216家、种养结合1669家。土地经营面积130.87万亩,带动就业11.89万人,其中,常年务工人员3.77万人。现有县级以上示范场3206家,其中,省级531家,市级1163家,县级1512家,印江、沿河、思南、碧江先后获得全省家庭农场示范县,沿河盛鸿畜禽家庭农场入选第二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名单。
规模化程度逐步突破。大力推动茶叶、蔬菜、水果、生猪、牛羊、家禽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动、示范家庭农场引领等方式,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模式,有效推动松桃蛋鸡养殖、印江茶叶生产、德江肉牛养殖、玉屏水稻种植等20多个规模较大、效益较好、覆盖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产业联合体,构建互利双赢格局。生猪养殖方面,依托温氏、铁骑力士、德康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通过发展生猪代养,带动发展家庭农场524家,平均每家年经营性收入12万元左右。种植业方面,培育思南佳里佳、石阡和记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发展红薯、辣椒生产,带动发展家庭农场305家,平均每家年经营性收入13万元左右;沿河中寨镇将1.08万亩茶园承包到166家家庭农场经营,2024年实现茶叶生产销售收入3600万元,平均每家年经营净收入15万元左右。肉牛养殖方面,德江平原镇坳田村由集体经济牵头建成坳田村能繁母牛养殖园区,积极探索了“小规模、大群体、分户养、集中销”的“坳田村肉牛养殖模式”,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抱团发展,全市发展养殖10-99头肉牛养殖户4391户。
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支持家庭农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认证和商标注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宽产品销售市场,家庭农场工商登记3434家,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527家,注册商标737家。依托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开展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工作,通过赋码形成“一键申请、一场一码、一码关联”,将“一码通”编码印制在农产品包装和宣传资料,向社会力量推送家庭农场,供消费者和合作商便捷地获取家庭农场及产品信息,帮助家庭快速获客,已赋码家庭农场3329家。
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从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累计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6010万元。各区县安排财政资金补助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累计安排财政资金7750万元。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业信贷产品,支持家庭农场利用生产设施抵押贷款,创新反担保措施,降低家庭农场融资成本。推行“金融村官”制度,组建500名金融村官队伍,深入家庭农场指导规范财务管理,通过实施“强村富民贷”“惠农e贷”“首贷免息”“金融+”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家庭农场信用贷款增量扩面。获得贷款支持家庭农场1649个,累计贷款资金5.82亿元。持续加大保险投入,持续推动家庭农场自愿主动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家庭农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购买保险的家庭农场7428个,占全市家庭农场的46.18%。
下一步,我市将从加大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加大家庭农场政策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家庭农场融合发展、加大家庭农场社会服务五个方面补齐短板,以更大力度推动全市家庭农场发展迈上新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